上车即入院,救护车+5G急救系统守护生命,海南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

2024-01-14 21:44

来源:南海网 作者:小丽

  1月14日,万宁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了一辆行驶中的救护车车内的画面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

  “患者在救护车上的生命体征、救治情况等可实时传回医院。”万宁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卓剑表示,目前万宁通过“一中心、六站点”的模式打造了覆盖全市的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基本实现了“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的急救体系。

  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分秒必争。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将“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纳入为民办实事事项,为全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牢基础,满足群众院前急救需求。

  1月11日上午,万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员在接听求助电话。记者 王洪旭 摄

  男子突发胸痛 基层医院成功溶栓“救命”

  1月11日上午,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内看病的人很多,医护人员忙个不停,救护车刚送完病人回来,又立即出发了。

  每年冬天,众多候鸟老人在万宁兴隆过冬。因此,冬天也是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里医护最“紧张”的时期。“每到冬季,大量北方的‘候鸟’老人来到兴隆,院前急救需求量大。”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院长范平云表示,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胸痛救治单元救援覆盖兴隆区、南林镇等四个乡镇的常住人群约11万人,另外冬季候鸟人群约5-10万人。

  如今,虽然面临繁重的急救任务,但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不再“慌”了,因为兴隆急救站点的设立,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面对突发就诊情况。

  2023年3月,万宁市120兴隆急救站在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挂牌,同时配备了救护车和急救医护人员。这是万宁市第一个基层急救站点,万宁市人民医院(市医共体总医院)派出急救医师、护理人员等驻点支援,如今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能力大大提升。

  2023年3月,万宁市120兴隆急救站在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挂牌,这是万宁市第一个基层急救站点。记者 王洪旭 摄

  突发胸痛的患者也能在基层医院完成救治。2023年5月27日下午,43岁的聂先生在体力劳动时突发胸闷痛,到海南兴隆红十字医院就医,该医院胸痛门诊护士立即给予心电图检查,上传心电图至胸痛网络群,经胸痛网络群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

  在万宁市人民医院的远程指导下,评估患者病情,经溶栓筛查无禁忌症,适合溶栓。随后,持续心电监护下行重组尿激酶原溶栓,33分钟完成,溶栓过程顺利,患者胸闷痛症状即消失,成功挽救一条生命。溶栓完立即转送万宁市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卓剑表示,此次成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为患者转诊上级医院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也标志着万宁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万宁市急诊急救体系从县域120医护人员院前溶栓急救,到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完成溶栓的急救能力提升。

  从 25分18秒到14分33秒 急救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以前由于车有限、人有限、投入资金有限,院前急救达到现场平均时间为25分18秒。”卓剑表示,2023年以前,万宁市仅有万宁市人民医院和万宁市中医院开展急救工作,共12辆急救车,集中在万城镇,急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当时,救护车从万城镇出发到达万宁市最远乡镇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如果开车进村,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然而,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多一分钟都是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此外,当时的万宁市级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各自独立,没有关联,难以实现协同救治。

万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救护车。记者 王洪旭 摄

  那么,万宁的急救体系如何创新和破局呢?万宁市进行了有益探索:依托紧密型医共体,搭建区域急诊急救体系。其中,万宁市结合城乡功能布局、人口规模、服务需求,深度整合市域医疗卫生资源,于2022年12月建立万宁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万宁市医共体总医院(万宁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各医共体成员单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成员单位救治现场、120救护车实现实时指导,形成“社会急救—120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协同—重症监护”的“一横一纵”救治体系。

  设乡镇急救站点,将急救能力延伸至基层。2023年,万宁市以万宁市人民医院为中心,成功建设万宁市中医院急救站、120兴隆急救站、120神州半岛急救站、120和乐急救站、120北大急救站等6个急救站点,打造覆盖全市东西南北中的15分钟急救圈网络。

  “经过不断努力,我们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逐渐缩短,从2023年1月份的25分18秒缩短到了14分33秒,急救反应平均时间大大缩短。”卓剑表示,通过乡镇急救站点的建设,以及各急救站点医务人员能力提升之后,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急救,缩短了辖区内的急救半径,打通了基层急救的“最后一公里”。

  上车即入院 救护车+5G急救系统守护生命

  “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万宁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卓剑表示,万宁通过5G急救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救护车安装5G设备,并配备监护仪、气道管理设备、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医生在救护车上就像在抢救室里的环境,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医生可以立即进行抢救。

  卓剑表示,呼叫即抢救是指患者拨打120求助,有120指挥调度员可以通过电话指导现场目击者进行现场的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为患者抢救赢取时间。此外,通过5G急救系统信息化平台,医院内的急诊医生可共享急诊急救调度信息数据,可对救护车上的病人进行远程会诊,指导随车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实现急诊技术向院前急救前移,更好地守护患者生命。

  比如,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抢救越及时,心脏复跳成功率会大大增加,在现场开展急救的同时,医院后方做好人员、设备及药品等相应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到达医院的第一时间得到针对性抢救。

  万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可适时看到救护车上的情况,并显示患者的生命体体征。记者 王洪旭 摄

  目前,万宁市通过院前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搭建急诊急救大平台,实现全市医共体院前急救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从而确保地区120的均衡健康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远程会诊,总院与分院、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万宁市医共体总医院专家通过调度指挥中心信息平台,远程指导各医共体分院或院前抢救,进一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记者从海南省卫健委获悉,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将“15 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纳入为民办实事事项,为18个市县配备共计131辆救护车,其中,普通监护型 68辆、负压型45辆、新生儿转运型18辆,已全部经过验收并交付。目前,万宁、三亚、澄迈等市县在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方面初见成效,缩短了院前急救时间,提升了院前急救能力。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救护车交付后,组织了紧急救援专家赴各市县进行指导,并对救护车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诊治无缝衔接,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缩短了院前急救时间,全面提升各市县以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院前急救力量,保障群众急救需求。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

推荐阅读